返回首页 回到顶部

秦始皇兵马俑介绍资料(秦始皇陵兵马俑类型的图文简介)

100人浏览   2024-09-09 09:16:54

将军俑

高级军吏俑,在秦俑坑中数量极少,出土不足十件,分为战袍将军俑和铠甲将军俑两类,其共同特点是头戴鹖冠,身材高大魁梧,气质出众超群,具有大将风度。战袍将军俑着装朴素,但胸口有花结装饰,而铠甲将军俑的前胸、后背以及双肩,共饰有八朵彩色花结,华丽多采,飘逸非凡,衬托其等级、身份,以及在军中的威望。

车士

车士,即战车上除御手(驾车者)之外的士兵。一般战车上有两名车士,分别为车左俑和车右俑。车左俑身穿长襦,外披铠甲,胫着护腿,头戴中帻,左手持矛、戈、戟等长兵器,右手作按车状。车右俑的装束与车左俑相同,而姿势相反。

立射俑

立射俑位于阵表,身着轻装战袍,束发挽髻,腰系革带,脚登方口翘尖履,装束轻便灵活。所持武器为弓弩,与跪射俑一起组成弩兵军阵。他们的手的位置显示他们拿着十字弓。两脚分开站立,右脚向外,左脚向前。双手的姿势表明,站立的弓箭手会将弓箭指向下方,而跪着的弓箭手则会将弓箭指向上方。

武士俑

武士俑即普通士兵,作为军阵主体,在秦俑坑中出土数量为最,可依着装有异分为两类,即战袍武士和铠甲武士。他们作为主要的作战力量分布于整个军阵之中。战袍武士俑大多分布于阵表,灵活机动;铠甲武士俑则分布于阵中。两类武士皆持实战兵器,气质昂扬,静中寓动。

骑兵俑

骑兵俑出土于二号坑,有116件,多用于战时奇袭。由于兵种的特殊,骑兵的装束显然与步兵、车兵不同。他们头戴圆形小帽,身穿紧袖、交领右衽双襟掩于胸前的上衣,下穿紧口连档长裤,脚蹬短靴,身披短而小的铠甲,肩上无披膊,手上无护甲。衣服短小轻巧,一手牵马,一手持弓。

跪射俑

射俑身穿战袍,外披铠甲,头顶左侧挽一发髻,脚登方口齐头翘尖履,左腿蹲曲,右膝着地,上体微向左侧转,双手在身体右侧一上一下作握弓状,表现出一个持弓的单兵操练动作。跪射俑与立射俑一样,出土于二号坑东部,与立射俑一起组成弩兵军阵。立射俑位于阵表,而跪射俑位于阵心。

军吏俑

军吏俑从身份上讲低于将军俑,有中级、下级之分。他的平顶帽子,方头鞋和脖子上华丽的围巾可能暗示他的委任。军吏俑的身材一般不如将军俑体魄丰满魁伟,但整体上比较高大,双肩宽阔,挺胸伫立,神态肃穆。更多的表现出他们勤于思考,勇武干练的一面。

御手俑

御手俑为驾驶战车者,在三座俑坑中均有出土,他们身穿长襦,外披铠甲,臂甲长及腕部,手上有护手甲,胫着护腿,脖子上围有颈甲,头上带有巾帻及长冠,双臂前举作牵拉辔绳的驾车姿态。由于古代战争中战车的杀伤力极强,因而御手在古代战争特别是车战中,地位尤为重要,甚至直接关系着战争的胜负。

文官俑

文官的手插在袖子里。与兵马俑不同的是,文官不带武器,而是双手交叉于腰,披着宽松的长袖,腰间挂着一把刀和磨刀器。这把刀的功能类似于橡皮擦,用来剥去刻在竹木上的不正确的音符。据认为,这些陶俑可能代表了在中央政府服务的文官。

百戏俑

这些雕像的尺寸与真人相似,只是穿着短裙,形状与今天女性的迷你裙相似。有些人显得高大强壮,而有些人则显得矮小苗条。根据对修复后的俑的分析,考古学家表示,与兵马俑不同,这些陶俑可能是在秦始皇的皇宫里服役的杂技演员,描绘了秦朝辉煌的杂技艺术。


一号青铜战车

一号战车整体长225厘米,高152厘米,重1061公斤。它有一个长0.45米,宽0.74米的长方形小车。战车的马车上伸出一个天篷,为车夫提供遮阳伞,面积约1.17平方米。天篷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底座,二是带把手的天篷。顶篷是可拆卸的,因此可以放入和取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