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回到顶部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意思出自哪里(历史典故:鞠躬尽瘁)

100人浏览   2024-11-25 08:16:19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的一生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诸葛亮是聪明与智慧的化身。他上通天文,下知地理,三教九流无所不知,四书五经,无所不晓。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成为了流传千古的佳话。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出自三国时期诸葛亮的《后出师表》。为了完成蜀主刘备生前巩固蜀汉政权、兴复汉室江山的愿望,他先后六次率军队攻打魏国,争夺中原。公元228年冬天,诸葛亮又一次集结军队,出兵北伐。出征前,给后主刘禅写了这篇《后出师表》的呈文,分析当时的形势,表示北伐的决心。文章结尾,他写道:“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鞠躬”,是恭敬谨慎,“尽瘁”,是竭尽心力,“已”,是停止。整句话是表示自己要竭忠尽智地拿出全部力量,至死方休。

为了统一中原,诸葛亮曾经多次兵出祁山,前几次出兵,都是因为粮食不继而退兵,第五次他接受了以往教训,非常重视粮食供应。他设计了一种叫做木牛(改进的独轮车)的运输工具,用它把粮食运到斜谷口囤积备用。公元234年,诸葛亮做好充分准备后,约孙权同时对魏国发起进攻,两面夹击魏国。他率领10万大军出斜谷口,在渭水南岸的五丈原构筑营垒,准备长期作战。与此同时,孙权应约派出三路大军进攻魏国,配合蜀国的行动。魏明帝亲自率领大军南下,大败吴军。诸葛亮只好孤军作战,蜀军很想跟魏军速战速决,但司马懿固守营垒,坚守不出,决心要打持久一战。双方相持了一百多天。

有一次,司马懿虚情假意地接待前来下挑战书的使者,问道:“你们丞相很忙吧,身一体还 好吗?”使者回答说:“丞相很忙,军营里大小事都亲自过问。他每天早起晚睡,近来胃口也不太好,饭量很小。”使者走后,司马懿对将士们说:“诸葛孔明食少事多,怎能支撑长久呢?”不出司马懿所料,诸葛亮就在这年八月病故,年仅54岁。按照诸葛亮生前嘱咐,蜀军密不发丧,各路人马按序撤退。

虽然,诸葛亮没能实现统一中原的愿望,但是,他在政治、军事等方面的才智和鞠躬尽瘁、忠于职守的品格,永远师仪后世。

在现代社会中,虽然人们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但仍有一些人或事情可以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来形容。以下是一些例子:

1. 社会活动家:一些社会活动家为了推动社会的进步和改变,不惜付出自己的时间、精力和生命。他们可能为了争取社会公正、环境保护、人权等事业而奋斗终身。

2. 慈善家:一些慈善家为了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倾尽全力。他们可能捐赠大量的财富和资源,致力于改善他人的生活。

3. 科学家:一些科学家为了推动科学的进步和人类的福祉,全身心地投入到研究工作中。他们可能为了探索新的知识、解决人类面临的难题而不懈努力。

4. 志愿者:许多志愿者为了服务社会、帮助他人,无私地奉献自己的时间和精力。他们可能在灾难救援、教育、医疗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5. 职业运动员:一些职业运动员为了追求卓越、实现个人和团队的目标,付出了极大的努力。他们可能为了赢得比赛、打破纪录而全力以赴。

这些人或事情都体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他们为了自己的信念和目标,不惜付出一切,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这种精神在不同的领域和时代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