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回到顶部

日本占领东北多少年 ,侵占东北14年找不到石油,为何后来新中国,却发现巨型油田?

167人浏览   2024-02-21 18:21:56

日本明明占据了东北14年,却没有在这里找到油田,最终灰溜溜的回国。而建国后,我们却在这里发现了大型油田,最终成为了新中国崛起的资粮。

那么,为何日本在东北14年时间,都没有找到东北地区的油田呢?东北地区的油田有着怎样的发展历史?


日本人找石油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我国东北基本落入了日本人的手中。

日本侵占东北后,其实就已经开始石油方面的勘探了,当时的日本对于东北地区能勘探出石油,其实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的。

因为早在1914年,美国的美孚公司就与北洋政府进行过合作,在我国的很多个地方都进行了石油勘探。

而这一次的勘探的结果并不算好,虽然发现了63个油苗,但基本都因为开采难度问题以及地理位置所带来的交通问题,而没有开采价值。

当时世界上刚刚兴起采集石油的热潮,各地的石油储备还很足,因此对于相对贫瘠,以及开采难度过大的油田,很多公司都不愿意接手。

当时的勘探队伍结束任务后,对我国东北部地区的油田进行了分析,并认为以考察过的大部分地区的岩层年代,与岩层类型上来看,都没有产油的可能。

而苏联专家在1930年的《远东矿业》一书中,也认为中国只有新疆和东北地区的岩层表现比较好,有可能找得到石油,其他地区的找到石油的概率很小。

有着专家的背书与总结,日本当时对于在东北地区找到大型油田,还是相当有信心的。

所以在彻底占领了东北后,日本立刻派出了勘探队伍,在东北地区进行全面的勘察。

日本派出的勘探队像打洞的耗子一样,到处钻井,但就是钻不出东西来,虽然也有少量的油气储备,但不管怎么找都找不到大油田。

1935年,日本人扩大了自己的钻探范围,在黑龙江扎赉诺尔进行了多次打孔钻井,前前后后一共钻了14次,但只有一口井发现了沥青,其他井要不就啥也没有,要不就遇到了很硬的岩层,打不穿。

日本经过研究认为,这块地下面应该会有一个断层,有断层就不会有石油储存,因此最终放弃了在这里寻找石油。

但日本找的不仅仅是这一块地方,他们后来又调遣了16口钻机,并向南出发,一路边走边找,在东北的十多个地区进行了钻井探勘,最深的井达到了2000米左右。

不过就算这样努力,日本最终还是没能在东北找到油田。

东北这个被公认中国最有可能产油的地方,都没能发现油田,那其他地区的可能性就更小了。

也因此,当时的中国被全世界默认为是贫油国家。而造成这种印象的,主要还是因为当年在石油勘探上的理论并不完善,因此当年的专家根据已有条件分析,最终得出了这样的结论。

我国找到油田

日本侵占我国东北十余年,到处打洞钻井,但就是找不到油田的位置,甚至全世界都认为中国是个贫油国家。

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却在东北地区发现了巨大的油田,为中国的发展与壮大扎了一剂强心针。

那么日本没有发现的油田,我们是怎么发现的?我国的石油工业又是如何发展的呢?

其实当年的日本一直没能发现我们东北地区的油田,主要有这样几个原因。

其一是毕竟那时候是战争年代,日本虽然分出了一部分精力在这件事上,但长期的战争让他们的财政状态也并不算好,也没有足够稳定的环境给他们去安心寻找。

其二就是,当年不论是寻找油田的理论,勘探水平乃至钻机的水平,都有所欠缺,因此很多地方即使有油,以当时的技术能力也勘探不出来。

另外,当年石油工业刚刚兴起不久,全世界可开采的油田极多,因此在一个公认的贫油国家去不断寻找新的油田,不如去找一个已经探明的油田。

因此,虽然日本一直没有放弃在东北寻找油田,但力度始终不算很大,最终战败了也都没找到,就这样灰溜溜的撤出了中国。

而在解放战争时期,两党之间的战斗也非常激烈,因此我们也没有寻找油田的机会。

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我们意识到要是在国内找不到石油,那么后续的发展一定会受到制约。

当时在国际上,我国与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关系非常差,因此很多石油交易无法进行,要是靠着苏联等国的支援,又不足以发展国家的工业。

因此当时中央下令,一定要找到油田。

1950年,燃料工业部邀请了30多位地质专家,希望专家们能够给出我国石油资源的一些建议,并商讨一个方向。

在专家们的研究下,大家还是一致认为应该把中心放在概率较大、有一定勘探基础的地区。

那么这样的结论下,方向其实相当明显了,首选其实就是东北地区。

这里不仅有国内外多个专家认为有石油储备,日本人当年勘探也留下了一些技术基础,甚至排除了一些地方的可能。

虽然这一次的商讨,并没有直接把工作方向定在东北,但东北地区有石油储存这件事,是大家公认的情况了。

到了1953年,援助我国的苏联地质专家组,来到我国进行石油方面的考察。

这一次的考察为期5个月,考察的结论也最终确定了我国的工作方向,当时的苏联专家认为,松辽平原是最有可能产油的地方,因此建议在这篇地区开展普查。

1955年开始,我国对全国范围内有可能产油的地方进行普查,当年的8月开始,东北地质局对松辽平原进行探查工作,而这一查就是4年。

毕竟松辽平原的面积在30万平方公里上下,这样巨大的体量需要细致的排查,属实是很消耗时间。

好在结果是好的,经过4年多的排查与勘探,最终在1959年时,一个勘探井中出现了相当稳定的出油,大庆油田就此被发现。

大庆精神

日本控制东北地区14年,在这里多次勘探却最终没有找到油田。

而到了新中国成立后,在我国的不懈努力下,最终在东北地区发现了一个相当巨大的油田,最终被起名为大庆油田。

那么大庆油田的发现,对于我国来说有着怎样的意义?这座油田为我国带来了什么样的好处呢?

1959年底发现大庆油田后,全国上下一片振奋,虽然在此前的全面普查中,也并非在国内其他地方没有发现油田,但储量都相当小,出油并不稳定。

而大庆油田经过多轮的探勘、检查后,已经能确定这地方的储量相当大,因此这里一跃成为了国家重点工作的对象。

为了保证这一次大庆油田会战的顺利,我国动用了相当多的人力物力。

当年的中国刚刚起步不久,苏联又撤走了他们的专家队伍,我们的压力一下子变得很大。

中央当时要求全国各省各部门,都要调拨资源到大庆去,钢材木材一车车的往大庆拉,就连不少地区的生产线都被搬走了。

而全国人民也都对大庆油田的开采工作非常上心,单位和国家一号召,不少人举着手报名,去大庆的名额都是抢着要。

学习地质、机械工程等专业的学生们,也都纷纷报名,想要前往大庆工作。

就这样,我国在短短一个月内集中到了各类资源7万多吨,参与会战的职工4万多人,技术工作人员约4000人。

1960年5月时,从全国各地前来的研究者、学生以及工人们,在大庆汇聚一堂,大庆石油会战正式拉开了帷幕。

虽然找到了油田,也有了工人,但想要快速提高产量,这依然是一个非常艰难的事情。

当时的大庆油田有个很奇怪的问题,就是测算出来的压力数据东都偏高,这样数据不准确的情况下,很多开采工作就不能准确进行。

大家认为,这并非是油田或器械的问题,大概率是计算方式的问题。

可当时使用的计算方式只有赫诺法,这是经过西方多个国家使用,完全成熟的办法。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当时才二十多岁的王德民不愿意放弃,因此他挑灯夜战寻找资料,不断地翻阅苏联和西方的相关文献。

当时的条件相当艰苦,王德民他们能住在牛棚里,已经算是对技术人员的优待了。而资料室距离牛棚还相当远,因此不得已,他只能每天都住在资料室里。

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王德民推导出了更加细致,更加方便,超越了赫诺法的压力计算公式,而这个公式最终被他以这片土地的名字进行了命名,叫做“松辽法”。

像王德民院士这样的事迹,在整个大庆油田会战中数不胜数,我们的技术也在一次次的困难中不断被磨砺和进步,石油工业也逐步发展了起来。

日本人没有做到,美国人没有做到,苏联人也没有做到,但我们做到了,我们用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最终在东北找到了这片宝贵的财富,找到了这个让我国石油工业腾飞发展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