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华社成都4月24日电 题:成都:烟火街巷里的书店
新华社记者赵怡宁
居民楼下、菜市场旁、杂货铺边,在四川省成都市升腾着烟火气、环绕着市井声的闹市区里,隐藏着一家家社区书店。它们不仅卖书,也用书籍围出一片静谧,是居民在生活半径内触手可及的文化栖息地。
23日晚,开在成都市紫东社区的白读书屋,邀请了读者泓力来分享——在电子印刷时代,手工印刷为什么令他着迷。人们紧邻而坐,充满好奇,泓力有问必答。这是白读书屋“晚间客厅”的读书日企划,像这样的分享活动,每周书屋都会举办两三场。
这里是一家典型的社区书店,相较于其他书店而言,社区书店能为周边居民提供一方便利的文化空间。随时出门,步行几分钟,就能隔离开现实生活的繁杂琐事,寻一份安心宁静。
“喜欢睡个午觉,踏着拖鞋,下楼走进白读书屋,点杯咖啡,捧本书,一直待到天黑。”颜川奇是一位书店探店博主,在他看来,社区书店最大的特点就是生活化,消磨了书籍“阳春白雪”的气息。“紧邻着人间烟火阅读,总能让文字更真实,读着更感同身受。”

居民楼内的白读书屋。(陈居伟 摄)
白读书屋位于居民楼一层,招牌并不显眼,如果步履匆匆,很容易擦肩而过。温暖明亮的灯光点亮屋内,空间被书架隔断成一个个隐秘的阅读角。读者或面对窗外绿植、或守着一盏落地灯、或蜷于榻榻米上的蒲团。
“我们的设计理念是让大家安静舒服地阅读,踏进‘白读’,就像踏进一间家里的书房。”白读书屋的90后主理人张向辉介绍,他与两位朋友在2023年创办了书屋,“最初只是因为大家都爱买书,家里实在没地方放了,就想不如开家书店,拿出来分享。”
在巴适安逸的成都,藏在居民区的小书店不少。2023年起,成都市在一些菜市场建立起“菜市书屋”,目前有独立建设的“菜市书屋”70家,去年超过150余万人次的市民走进菜市书屋,构建起具有“烟火气”和“书香气”的阅读场景。
在玉林片区的益民菜市场,就有一家“菜市书屋”。透过书屋的落地玻璃墙,可以直接看到居民们买菜的场景。墙外是喧腾的叫卖声,墙内是零星的翻书声,差别迥异,却互不打扰。
“其实最初只是为了解决菜市农户孩子无人看管的问题。”成都市文明办相关负责人介绍,“但办起来后发现,周边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是多样化的,如今的菜市书屋已经逐渐拓展出便民服务、家庭教育、科普知识等功能。”
除了政府主动创建社区书店,众多书店经营者也主动扎根社区。散花书院蓓蕾店位于蓓蕾社区的一方小院里。踏进院门,抬眼可见一株两人合抱粗的黄桷树,阳光穿过树叶打在竹桌竹椅上,环顾四周,可以看到屋内摆满书籍。

散花书院蓓蕾店的小院。新华社记者 赵怡宁 摄
“和家里相比,书店更容易静心,没有琐事打扰。往往在家里,几天看不完一本书,在这里只需要一个下午。”读者何丽说。她喜欢每周和朋友在这里相聚,两个人看看书,聊聊近况,是最为放松的时刻。
社区书店的客人大多来自周边。“蓓蕾店80%的客人都住在附近。”散花书院门店管理总监熊奕说。
白读书屋也做过统计,他们的客人最远不超半小时车程,大多在十分钟步程内。正说着,两个穿着校服的女孩手拉手跑上门口台阶。“我跟妈妈说了,来‘白读’看书写作业,晚上九点前会回去。”女孩杨子帆说。
社区书店虽没有网红书店的人流量,但常客不少,往来间,书店多了一份人情味。
熊奕说,一位马来西亚的客人和书店店员成了朋友,“客人就住在散花书院蓓蕾店附近,经常来店里看书、工作。有一次,我们店员上班时身体不舒服,这个妹妹跑回家拿了药专门送过来。”在她看来,社区书店,不仅是书籍的集散地,更是居民分享生活感悟、碰撞思想火花的精神驿站,它以文字为纽带,串联起往来其间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