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回到顶部

墨痕风骨——临颜真卿《祭侄文稿》

0人浏览   2025-03-30 04:59:00

【学书心得】

作者:方放(北京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颜真卿,字清臣,小名羡门子,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朝名臣颜师古的五世从孙;自幼勤学好古,品性笃实,逢开元盛世,中进士登甲科,任监察御史,后升任殿中侍御史;后遭权臣杨国忠排挤,外调为平原太守。至此,这个五世墨香凝于一身的少年,开启了半世朱衣秉笏、半世狼烟泼墨的人生。平原郡位于现在的山东德州、滨州一带,正是这个地方,当颜真卿笔锋再次起落时,听到的竟是盛唐的裂帛之音,那支被放逐的狼毫写下的是大唐最后的筋骨。

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年),安禄山起兵反叛,安史之乱的爆发成为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平原处于安禄山反叛的要冲之地,颜真卿预料安禄山谋反,假托霖雨,增高城墙,疏浚护城河,统计丁壮人口,充实粮仓。当安禄山反叛时,河北二十四郡全面沦陷,唯独平原城防守完备,此时颜真卿的堂兄颜杲卿及其子颜季明镇守常山郡,浴血奋战六天,孤立无援中用尽最后一根箭,惨死在叛军的刀下。

当颜真卿捧着颜杲卿和颜季明尸骨难全的遗骸时,悲愤交加的情绪喷涌而出。毛笔在腕力的牵引下,每一根线条都如金戈铁马般呼啸着穿越浓黑,时急时缓,枯处见笔,实处见筋,收笔之际,或戛然而止,如斩断的琴弦的崩裂声,晦涩咽哑,或连带萦绕,令浓墨包裹的白色空间发出摄人心魄的光亮。朱长文在《续书断》中说:“其发于笔翰,则刚毅雄特,体严法备,如忠臣义士,正色立朝,临大节而不可夺也。”纸笔不再是冰冷的工具,落墨那一刻,“忠义气塞天地”(黄庭坚),已超越了书法艺术的常规边界,将忠贞与仁义、坚定与磅礴、刚毅与古拙化成一曲悲壮的史诗,成就了“天下第二行书”《祭侄文稿》的至高境界。

2015年的深秋,我们参加文艺志愿者公益教学活动,到达山东临沂的费县。相传颜氏家族居琅琊临沂历四世,前后约八十年,到西晋时已成琅琊望族,所以颜氏后人不论迁居何处,都以此为郡望,后称“琅琊颜氏”。我们在慰问活动结束后临上火车的空隙,赶去拜谒颜真卿故居。那天很冷,依稀记得院子中有一大片的竹子,寒风中的叶片交织摩挲,簌簌作响。清冷的日光下,每片竹叶都被映照出银色的光,远看如同战场上闪闪发亮的利刃。后来每每想起颜真卿,心里便会生出那些发着光芒的竹叶。

临《祭侄文稿》(书法) 方放

近几年的教学中,我们常以颜真卿的《祭侄文稿》为摹本,反复学习揣摩。《祭侄文稿》并非刻意创作的书法作品,在唐代礼制语境中,突破了程式化书写,将规范与情感的张力延展成悲剧美学的魅力。《祭侄文稿》从头至尾以酣畅淋漓的笔触,以及厚重、深沉、苍拙的情感基调为主线。与颜字楷书的庄重端严不同,《祭侄文稿》的用笔自由率意,甚至有些“失控”,笔触的枯润、结构的欹侧、行笔的顿挫,都随情绪的起伏而变化,字形的夸张变形和十三处涂抹修改的痕迹,形成了最真实的生命体验的印记。喻理于笔,技通物外,这“无法之法”让书法形式超越了技艺的局限,达到即刻生命意识的觉醒,撼动人心。而这些超越理性的书写节奏是我们临摹中遇到的最困惑的地方,也是最重要的部分。

《祭侄文稿》全文共23行,234字。前12行情绪尚能克制,第12-14行挤压变形,空间错位,14行始行距渐宽,行轴线微摆动,最后一段5行情绪累积爆发至顶峰,速度失控,涂抹6处之多,其中修改字迹占2行空间。删除符号及修改字迹因与正文文字产生的大小对比,使行距产生的宽窄对比及行轴线的扭动,不仅在章法上产生了形式突破,更使情感符号完美地实现了审美转化。

临摹《祭侄文稿》可分段临习,体会情绪节奏的递进,宜用旧笔、略粗糙的纸张。初临从单字或字组入手,强调结构相似,注意用笔的中侧锋、压力、枯润和速度变化带来的不同质感。字组有实连或虚连,实连处连接线的曲或直的形态,虚连处呼应的笔触关系等等方面,需要仔细观察,刻意模仿。项穆在《书法雅言》中提到“形质成而性情见”,在求似的对临中学习用笔、结体的特点,可为下一步“性情见”的意临打好“形质成”的基础。要体会颜字运笔的篆籀之意,如蔡邕所言“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圆转处的运腕动作产生生拙、强悍的力量感,恰如崔瑗所谓“狡兔暴骇,将奔未突”的力的积蓄。《祭侄文稿》的用笔,与二王的轻盈灵动、如脚尖芭蕾似的轻按轻起用笔是不同的。文中“父陷子死”饱墨压笔,沉郁迟涩,“携尔首榇”枯涩飞白,“呜呼哀哉”四字哀叹枯笔曲线连续萦带,似乎都是情绪崩溃导致的节奏紊乱,末尾“尚飨”二字突兀孤立,象征祭奠仪式的戛然而止。这些精彩的情感强音部分需要先在技术层面训练。这个基础训练过程有难度,也很枯燥,但会提高我们落笔即成形的塑造能力,丰富用笔技巧,也可为二王系列的小行书放大写打好基础。训练时长因人而异,因基础不同而异,因学习方向不同而异。

熟练后可进入第二阶段的学习,强化写意。启功先生说“临颜帖当知其痛”,我们在《祭侄文稿》泪痕洇透的千年时光里,听懂颜鲁公那方蘸血为墨的端砚里沉着的半部唐史,感受提按间碑帖裂变的金石之声。这时候,可以逐渐尝试抛开原帖,弱化简单的形似,让字与字之间相互簇拥、奔腾,悲叹的气息化作自身的情绪,调动书写状态重塑纸上的情感轮廓。《祭侄文稿》是书写者生命状态的投射,切忌刻意模仿涂改痕迹而流于造作,忽视情感内核而沦为形式复制。

《祭侄文稿》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临摹的过程,是情感的寄托,是历史的传承,是灵魂的对话,是一次与历史、艺术、情感深度交融的体验。让这份厚重的家国情怀通过书法这一独特的艺术载体,跨越时空的隔阂,让那段悲壮的历史烽烟淬炼出的山河脊梁,激励我们续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辉煌华章。

《光明日报》(2025年03月30日 12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