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回到顶部

历史上的“公车上书”,竟然是中国最早的公共交通的前身?

389人浏览   2024-04-16 10:49:59


估计大部分的朋友知道公车上书,应该是清末康有为梁启超发动的公车上书,但是公车上书并不是康有为梁启超的首创。早在汉代,便有了以公家车马送应选的官员赴京的传统。后来,满洲贵族入主中原,为了发展文治,需要笼络天下的知识分子。于是清政府就大力支援举人进京赶考,公车制度就更加完善了。

康有为

清朝对赴京赶考的扶持

顺治八年(1651年),朝廷作出规定:“举人公车,由布政使给予盘费。”即应试举人的路费由政府的布政使供给,路费的多少,因路程的远近而不同。广东琼州府最多,每名三十两,山东最少,每名只有一两。其余地方,由三两至二十两不等。另外还规定,云南,贵州,和新疆的应试举人除每人发给白银三两,还发给火牌,凭牌供给驿马一匹,车上插一面“礼部会试”黄布旗,这样“公车”就成了应试举人的代称。

清朝之前的公车制度

西汉时期,国家十分重视人才的征辟和任用,对各郡推荐的人才,政府派车接到都城考察任用,史称“公车”。

古代公车

《史记·滑稽列传》载:汉武帝时,齐地人东方朔喜欢古代流传下来的书籍。他广泛地阅读了诸子百家的书,因此学富五车,满腹经纶。他到长安后,到公车府那里给皇帝上书,共用了三千个木简。公车府派两个人一起来抬他的奏章,才勉强抬得起来。武帝花了两个月才读完东方朔的奏章,读完后龙心大悦,下令任命东方朔为郎官。

由此可见各个朝代的统治者都十分重视知识分子,并且花费甚多的资源,来成就举人的应试大业。

可以说,“公车”是公共汽车的前身,不过其只为赴京应试的举人服务,普通老百姓是无缘乘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