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在我国古代,帝王将相,达官贵族,死后一般都会追授称号,专业称之为谥号。而谥号指的是古代的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和品德修养给予的带有褒贬评判性质意义的一种名号。
在我国古代历史上,评定谥号是有一整套的流程。与此同时,中国封建王朝的统治者即皇帝一般不会轻易给朝廷中逝世的官员追封称号。我国古代谥号的评定是要根据谥法做出合适的谥号评判。古代谥法中规定了一些具有确定含义的字以此来供确定已逝官员谥号的选择。
司马光说过,文正是“谥之极美,无以复加”。文正也成为许多文官毕生的追求。从用谥号追赠大臣开始到清朝,一千多年间,一共只有27位大臣获得文正的谥号,但这其中大多数都是名不副实,只有2位真正做到了立德立功立言。
文正谥号
文正最早就叫“文贞”,是为了避讳宋仁宗赵祯的名讳,才改“文贞”为“文正”的。所以“文正”这个谥号是从宋朝开始的。
宋朝谥号文正一共九人,分别是有李昉、范仲淹、司马光、王旦、王曾、蔡卞、黄中庸、郑居中、蔡沈九。
其次,元朝一共有六人,分别是吴澄、耶律楚材、刘秉忠、许衡、廉希宪、贾居贞。
再者,明朝一共有四人,分别是方孝孺、李东阳、谢迁、倪元璐。
最后,清朝一共有八人,分别是汤斌、刘统勋、朱珪、曹振镛、杜受田、曾国藩、李鸿藻、孙家鼐。
综上,历史上谥号为文正的历史人物一共有27位,那么我们可以看到,以上的这些历史人物,我们听的比较多的是范仲淹和曾国藩,笔者认为这两人才可称之为德才兼备的历史名人,其他的历史人物便是次于这二者了。
为何说只有范仲淹和曾国藩名副其实,这就要从文正这个谥号来说明了。我国古代谥号的评定是要根据谥法做出合适的谥号评判。古代谥法中规定了一些具有确定含义的字来供已逝官员谥号的选择。这些字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是表扬积极类,比如,文、康、平等。其中,“文”表示“经纬天地”的才能,“康”指良好的品德,而“平”代表卓越的政绩。比如,周文王、汉文帝等。
第二是批评苛责类,比如,炀、厉、烈等。“炀”表示薄情寡义,“厉”代表残暴杀戮。如隋炀帝、楚厉王、周烈王等。
最后是表示同情怜悯类的,例如“愍”表示怜悯百姓,“怀”表示仁慈等。如楚怀王、汉愍帝等。
因此,谥号的不同类别就决定会出现许多不同朝代相同谥号的现象。谥号法确定了许多字的固定含义,比如我们今天所说的文和正便是拥有许多意义,这也难免会出现不同的历史名人却有同样的谥号。
其中,在我国古代,文正是文官系统中的最高等级的谥号,而忠武是武官系统中最顶尖的谥号。那么,文正具体是什么含义?
文:经纬天地曰文;道德博闻曰文;慈惠爱民曰文;愍民惠礼曰文;赐民爵位曰文;勤学好问曰文;博闻多见曰文;……道德博闻曰文。《逸周书·谥法解》)
正:内外宾服曰正;大虑克就曰正;内外用情曰正;清白守洁曰正;图国忘死曰正;内外无怀曰正;……守道不移曰正。
由此可知,”文“一般是指才能,”正“是指道德,二者兼有便是德才兼备之人。那么,也就可以解释文正为何是文官谥号中的最高等级。那么,有哪些朝代的历史名人的谥号是文正呢?
范文正公
自宋代以来,“文正”二字便是文官仕途追求的终极梦想。唐朝安史之乱后,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百姓的生活苦不堪言,民不聊生。于是,为了防止出现唐朝武将手握兵权起兵造反的历史惨案,宋太祖吸取唐朝灭亡的教训,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以此来掌握军政大权。
宋朝文官政治的格局是宋太祖赵匡胤统治时期奠定基础,而以宋太宗赵构为中心,构建起以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的文官政治格局。
可以说,宋朝文官政治体系为文官提供了一个特殊的社会环境,其中官僚机构和官吏制度为范仲淹提供了广阔的政治空间,他们也利用了这个社会环境,利用文官政治体系实现了自己的政治抱负。
范仲淹,我们最熟悉的还是他的文学才能。至今《岳阳楼记》仍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作品。那一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仍然萦绕耳边,成为中国文人心中最崇高的追求。
范仲淹不仅能够写出好的文章,更是拥有极高的政治才能。范仲淹自幼丧父,母亲改嫁。童年的不幸更加让范仲淹体会生活的艰辛,于是发奋苦读,考取功名。
范仲淹先后任广德军司理参军、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权知开封府等职,可谓政绩丰厚。然而,由于性格过于正直、公正,常常直言不讳,不幸屡遭贬斥。
1040年,宋朝和西夏之间爆发战争。当时,时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的范仲淹为朝廷献计献策,提出“屯田久守”的方针。这个举措有效地巩固宋朝的西北边防,为宋夏议和提供了条件,同时也防止外族来侵。
宋仁宗为了奖励范仲淹献计有功,召回中央授予枢密副使,之后的范仲淹更是政治才能技能加满,发起了著名的“庆历新政”。当时任参知政事的范仲淹,上书了《大手诏条陈十事》,发动了庆历新政推行改革。
遗憾的是庆历新政实施不顺,范仲淹在上任新职途中,抱病而终。宋仁宗为了奖励范仲淹的贡献,给他赐了“文正”的谥号。自此,世人大都称范仲淹为范文正公。范仲淹的一生可谓真正诠释了他所言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真正称得起“文正”二字,也真正做到了立德立功立言。
曾文正
曾国藩,是晚清名臣,其《曾文正公集》、《曾国藩家书》,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书籍,即便没看过,也总听过,曾国藩是一个文化,政治,军事都造诣非凡的天才,其思想和为人处事,独具一格,是标准中国儒家文人士大夫,又一个和范仲淹一样,能做到立德立功立言。
除此之外,曾国藩还平定了太平天国起义,延续了清朝国祚,开展洋务运动,人们说李鸿章是大清的糊裱匠,但如果没有曾国藩,大清早就亡了。曾国藩是今湖南娄底人,进士出身,一生官运亨通,1851年,太平天国起义之前,41岁的曾国藩就当上了二品大官,主持江西乡试。但这个官在京城也不起眼,镇压太平天国才是他真正崛起的开始。
太平天国起义,从广西纵横广东、湖南、湖北、安徽、江苏等多省,短短2年遍横扫东南半壁江山,八旗和绿营兵一触即溃,洪秀全占据江南富庶之地,满清财税重地丢失,咸丰帝大怒,但无济于事,只好放开让南方地方兴办团练,这对汉族地主来说是一次大机缘。
1853年,曾国藩收到咸丰皇帝的命令,在长沙组办湖南团练,曾国藩是湖南团练大臣,以师徒、亲戚、好友组建了湘勇,也就是后来的湘军,湖南人出人才,在湘军出,涌现了许多悍将,到1854年,湘军就发展到了1.7万人。
在之后的10年中,曾国藩屡败屡战,但最终还是坚持下来,湘军越打越多,越战越勇,到巅峰时期,湘军有十几万人,曾国藩本人更是掌管苏、皖、浙、赣军务。曾国藩从学阀变成最大军阀,权倾一世,可以说如果曾国藩造反,东南半壁不复存在,湘军可以轻松横扫满清。
但曾国藩没有,他自小受到忠君爱国的熏陶,在平灭太平天国后,曾国藩主动解散了湘军,消除了清王朝的忌惮,从这一点上说,曾国藩做到了人臣的极致,毕竟不是谁都敢拿着家族门生朋友的命解散军队的。
曾国藩在统帅湘军时,以忠君卫道、以儒家学说治军选将,招募管理军队,要求军队严肃军机,要求将领德才兼备,忠君爱国,德为先,曾国藩认为兵贵精不在多,所以用洋枪洋炮武装湘军,开启了中国军队的近代化,但曾国藩以封建伦理纲常维系军心,使军队效忠个人,也拉开了近代军阀格局的序幕。
曾国藩的军事思想,影响深远,从孙中山到蒋百里,再到蒋介石、毛伟人,他们都深受曾国藩军事思想影响,我军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一定程度上就受到这影响。
曾国藩在当地官时,重视整肃吏治,在地方做了很多实事,能惠及老百姓的,而且开办了,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等,中国近代军事工业,是洋务运动的拥趸,而且曾国藩认识到了海军的重要性,支持朝廷建立近代海军。
此外曾国藩在治家和个人道德节操方面,也为人称道,曾国藩后人人才辈出,就是因为家教良好,其思想集大成者《曾文正公集》、《曾国藩家书》闻名遐迩,除此之外,曾国藩在外交上主张用西方国家矛盾,以夷制夷,但清朝本身没有实力,所以外交再努力,也不免失败。
总结来讲,曾国藩从维护大清江山,在巅峰时期急流勇退,解散军队,就这一点就足称得上文正了,而且其军事政治思想都有重大成果,既能谋国,也善于谋身,真正做到了立功立德立言,堪称完人,这样的曾国藩完全配的上“文正”的谥号。
除了范仲淹和曾国藩外,其余人等,在立德立功立言方面,只占据其一,根本做不到完美,所以在这方面看,他们也确实名不副实。
谥号是我国古代一种盖棺定论的表达方式,是对已逝之人一生总的评价。“文正”二字是对德才兼备之人的溢美之词,范仲淹和曾国藩是名副其实的德才兼备的历史名人,是真正担得起“文正”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