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回到顶部

山寨为什么存在(山寨产品为何充斥农村市场?)

100人浏览   2025-04-01 03:32:35

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带来城乡经济发展的极不平衡,山寨产品如雨后春笋般蔓延开来,再一次体现了山寨企业们强大的“创造力”与非凡的“创新”思维。

享受购物需要一双火眼金睛,否则分分钟上了商品团兄弟的贼船,要是说商品里的山寨简直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不仅包装极为相似,就连名字都让人傻傻分不清楚,简直山寨出了一条生产线。日猫、666皮炎平、小白兔、于福记诸如此类数不胜数。山寨品牌直接连模仿与创新的过程都省略掉,借助中国汉字的博大精深,直接将品牌名进行细微的修改,在包装、甚至连代言人的样子上都足以以假乱真,以此来迷惑消费者,达成赚钱的目的。山寨品牌就是借助消费者对大品牌的信任感与好的印象,直接将自己的产品与大品牌锚定,由此从中获利。





任何一家企业无论是研发、生产、售前、售后都是一整套的战略协调体系,研发新品补充行业缺口,培育忠实的粉丝消费者,打造在本行业中的品牌地位,这是一个正向循环,战略协同是可以相互促进相互提升,而不是相互削弱。小品牌或山寨品牌们战略协同严重不一致或难以协同,缺少资金无法研发出更吸引消费者的产品,又无法吸引粉丝消费者,购买的人少更无法打造出属于自己的品牌,便也无法获得更多的资金,这便是一个恶性(逆向)循环。山寨品牌们也不会去管去在意战略协同,他们最看重的仍然是销量、利润、规模,用最小的代价博取最大的利益才是他们战略目标所在。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城乡差距给了许多山寨品牌机会,广大农村与经济发展水平不是特别好的区域,许多中老年人因为缺乏对产品的辨别能力,很容易就中招。

农村购买力低下,农民的品牌意识还不是特别的强,这种山寨产品已经很久广泛存在农村,但是由于地方政府的不作为以及农民法律意识商品意识的淡薄而继续存在着。换言说,农村选择山寨产品是必然。

国家依据中等阶层的生活水平,给大多数产品制定了强制性标准。但任何标准在一定程度上都是反市场的,都禁止了一些”你情我愿“的交易。结果就会在标准之外给黑市创造土壤。当然,有土壤未必就长庄稼,但考虑到中国现行的监管水平,山寨日用品的黑市几乎必然存在。

具体来说,绝大多数日用品,如果只要求满足主要性能指标,对其他次要指标不做要求,忽略可能造成事故的小概率事件,成本可以很轻松地压到现价的一半甚至三分之一,十分之一也不是不可能。比如说,如果食品的要求只是果腹和味觉,如果衣服的要求只是颜色和样式,如果汽车的要求只是四个轮子能走,还能带几个人和几百公斤货物……那售价真的会低得可怕。

农村和山区批发零售行业,与城市的批发零售行业相比,前者的成本高,员工工作效率低,流通环节多,市场小。所以,同样的售价下,一件产品在城市卖可以赚钱,但放到农村去卖有可能就要赔钱了。比如六个核桃,在大城市超市卖68块钱,到了山区,至少要卖75块才有可能养活乡镇批发商和小卖部的业者。但真要卖75块,山区的朋友就干脆进城去买了。

山区农村人口萎缩,消费市场萎缩,山区和农村的商贸体系只能承受山寨产品的价格和利润,承受不了正品的价格和超低利润。所以,农村地区假货山寨货泛滥,是农村的经销商体系自主选择的结果。他们不卖山寨产品,很难存活下去。

正品虽然不贵,但利润率太低,养不活山区农村的零售渠道。山寨品进货成本更低,利润率高,能够养活山区农村的零售渠道。由于人口分散+市场较小,农村销售渠道的维护成本要远高于城市销售渠道。仅靠正品产品不到15%的毛利润很难维持农村销售渠道。而山寨产品往往有20%-30%,甚至100%的毛利润,可以维持农村渠道。如果正品也保持山寨产品的利润率,那么在农村市场,正品的售价至少是城市市场的1.5倍。不然很难保本。一旦正品价格调上来了,山区和农村市场几乎接纳不了正品产品。绝大部分乡村经销商,所采取的措施是:代理一两种正品,用正品产品开拓市场,然后靠山寨产品赚钱。

我们现代社会一般不允许这样的商品出售,因为主流消费者的需求不仅仅是刺激味蕾,服饰耀眼,交通便利,他们需要食品中不含有毒添加剂——即便含量很少;需要衣服不会引发皮肤过敏——即便概率很低;需要汽车不会每开一万公里就有几秒短暂失控——即便失控了也一般不会导致事故。

这些次要特性,往往在购买现场没法检验出来,所以国家就要替主流消费者出头,颁布法律,给那些最引发中等阶层反感的消费品规定强制性标准,违反了就要重罚。代价就是工艺繁复,质检严格,企业必须雇佣几倍的技术人员,不断调试现代化的流水线,才能拿到出售许可证。成本也当然会翻番上升,比那些只关心基本指标的商品多几倍。

然而,不是所有消费者都关心这些次要指标的,尤其是那些连主要指标都不能得到充分满足的消费者。80年代之前,要是按现在的标准测毒性指标,测农药残留,大多数食品都不合格,至少也算是垃圾食品。大多数化纤衣服放到今天,舒适度和安全性(易燃)都不合格。至于那时各单位,各公社自行改装的汽车/拖拉机,放到今天都是蒸汽朋克化的马路杀手。

然而,自制酸菜、的确良衬衣、超期服役的卡车,都是那个时代的宠儿,是财富和先进生产力的标志。因为大多数消费者对温饱/交通等”主要指标“的追求尚未得到满足,没空在意养生、安全等奢侈品。慢性病和交通事故固然不好,但如果人均寿命也就60多岁,如果只有牛车和改装拖拉机两种车辆能送病人去县医院,当时的消费者会毫不犹豫做出自己的选择。

任何企业在做产品或提供服务都是建立在消费者的需求下,强制性标准默认所有人的生命价值都差不多,都值得用中等(或更高阶层)的生命估价去衡量,进而在这个估价基础上规定了商品的次要指标底限。但实际上,穷人根本不愿意用两倍的价格去购买这些次要指标,而是理性地用一半的价格购买那些只满足主要指标的商品,所以山寨食品就有了生存空间,成为了农村人自用和馈赠的重要选择。

当然,国家基于主流价值观,会竭力禁止这种情况发生,尤其是考虑到舆论影响,更是努力查封山寨食品和低技术作坊。然而,监管力量毕竟是有限的,会优先投放在那些有”外部性“,会实际影响主流人群生活的领域。比如说改装汽车,往往超载容易失控,会在公路上撞到符合规定的车辆,所以查禁的就严。又比如群租房,消防隐患比较大,容易烧到正常的住户,所以也经常被拆掉。而这些山寨食品,危害一般不会超出底层社会的圈子,问题也往往要积累十几年才浮现,所以监管力量往往睁只眼闭只眼放过。毕竟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在解决贫富差距鸿沟之前,这些山寨产品的确符合底层的理性需求,是不可能灭绝的。

山寨商品会导致很多悲剧,但悲剧的根源并非监管不严,而是贫富差距。贫富差距是山寨商品生存的土壤,不消除巨大的贫富差距,不缩小普通人的生产效率和分配能力区别,一味加强监管,从经济学角度看实际上是残酷的伪善,因为底层的福利反而会因此下降,黑市利润也会因此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