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倒回1279年3月19日,己卯年二月初六,南宋王朝和蒙元军队在厓山——今广东江门新会南约百余里的崖门镇——展开决战,战争以宋军全军覆灭南宋灭国为结局。
当时,指挥这场空前惨烈大战的蒙元统帅是元相伯颜,而前敌司令官(蒙古汉军都元帅) 是张弘范。
厓山战后,张弘范命人在厓山岩刻“镇国大将军张弘范灭宋于此”12大字。
【张弘范像】
一 倒过来 先看历史结局
200多年后——即朱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御史徐瑁命人除去崖壁刻字,欲改书“宋丞相陆秀夫死于此”九字。而大明朝大儒、新会人陈献章(字白沙)则认为应书“宋丞相陆秀夫负帝沉此石下”。
争辩之下,刻字未成。
民间更有说,陈献章曾在碑文前加“宋”字,使之成为“宋镇国大将军张弘范灭宋于此”,以凸显赵宋王朝被异族和汉奸灭国之痛。
【文天祥 图像】
但真实情况是,解放初因通航原因原摩崖刻字“镇国大将军张弘范灭宋于此”被航道部门炸毁。
1964年秋,新会县请时任文化部戏曲改进局、艺术局局长的田汉先生书写了十三个行草字“宋少帝与丞相陆秀夫殉国于此”刻于崖门。
一直以来,有关“宋镇国大将军张弘范灭宋”,还是“镇国大将军张弘范灭宋”的历史事实争论不休。
因为厓山之战兹事体大——
1、最后关头,丞相陆秀夫背负少帝赵昺投海,南宋十万余军民殉国,浮尸蔽海,惨状史无前例。
2、有一说,宋元的兵力对比是:
大宋朝投入之官、兵和民达20余万,各类船只千余艘。
元军投入两万兵力,其中蒙古军千余人,其余皆汉军金军西夏军等;战船400余艘。
3、厓山战毕,南宋灭失。蒙元一统中国。中国大地首次被北方游牧民族整体征服。
灭国之痛,痛彻骨髓。甚至后来古今中外都有人发出“厓山之后无中国”之叹。
二 、到底是谁灭了“汉文明正统”
灭南宋者南宋也。
历史的教训就是如此。从金灭北宋到蒙元灭南宋,历史仿佛是个重复:政治体制、治国方略出现的问题,导致朝纲腐败 ,军事无力,厓山之战既是结果也是原因。
但本文的重点是,张弘范到底是汉人还是蒙古人?是宋镇国大将军灭宋于此,还是 元镇国大将军灭宋于此 ? 征诸于史,我们来看看《元史—张弘范传》 。
张弘范(1238——1280年)祖籍南阳郡,系保州人,今保定市定兴县河内村。我查了下,1127年靖康二年,金人占领保州,1213年,成吉思汗率军南侵,保州沦为蒙元统治区。出生后,他的祖父、父亲都已经供职蒙元政权了。
从理论上来说,一百年间,最少从张弘范的曾祖父起,张家早已经是金人,然后又成为蒙元(铁木真、窝阔台和蒙哥)治下臣民。但他是汉人无疑。
三、 文治武功出色 被连连拔擢到高位
张弘范的一生,是与蒙元灭亡南宋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张弘范的爹,叫张柔,很早便跟随元世祖忽必烈一起征伐天下。张弘范是张柔的第九个儿子,自小学习汉文经典,习马练枪,张弘范20岁时,代兄张弘略代行顺天路总管(类似于军需供应保障后勤之类,下文的“御用局总管”、“行军总管”也类似)职,初露头角。
元史上有个说法,起初,蒙古军南征,经过之地大肆杀掠,张弘范领军后,对有此行为者施以杖刑,大大改善了进入顺天的蒙古军士的形象。
中统初年(1260),张弘范被授予御用局总管。两年后改为行军总管,随从蒙古亲王合必赤讨伐济南反叛的李王,立下功劳。
至元元年(1264),张弘范入侍卫亲军,元世祖念及张弘范在济南平定李王之乱有功,便授其为顺天路管民总管,佩金虎符。
至元二年,张弘范被擢升为大名府太守。张弘范赈灾有功,自作主张免征老百姓因水灾无法缴纳的赋税。再次赢得元世祖赏识。
四、 襄阳之役 张弘范为蒙元立下首功
至元六年开始直至九年,宋蒙战争进入决战阶段,蒙元调集诸道大军围攻襄阳。
【襄阳之战】
襄阳西接川陕,东临江汉,南通湘粤,北达中原,"南船北马、、七省通衢",鄂豫渝陕四省市毗邻,冷兵器时代,在全国的战略咽喉位置十分重要。
张弘范佩金虎符、以益都、淄莱等路万户、全军“统领”身份出征襄阳。他率领方面军戍守鹿门堡,截断了宋军粮道。张弘范还出了两个致命计策: 一是阻断由郢州来的宋援军;二是在万山建城堡,阻断襄阳与西部联系,在灌子滩设立栅寨,阻断襄阳与东部呼应,因此困死襄阳宋守军。亲自戍守万山城堡的张弘范以少胜多,屡屡与宋军死战,最终击败宋军。
襄阳之战就是郭靖黄蓉参加的关乎南宋未来命运的决战。战争进入胶着状态,张弘范负伤,他带伤献计策给在攻城主帅说,襄阳、樊城互为唇齿易守难攻,水陆夹攻樊城必破;樊城若破则襄阳无所依傍必然陷落。
后来蒙元军队的战略布局果然按张弘范的布置,襄阳因此被攻破。战后张弘范带着宋军降将吕文焕赴大都朝见元世祖,受到隆重奖赏。
五、挥师南下 张弘范一马当先奇兵迭出
元世祖至元十一年,丞相伯颜再率大军南下攻宋。 张弘范率左路诸军一马当先,蒙古军沿汉江东取郢州,南攻武矶堡,接着渡过长江。
南宋贾似道丞相亲自督兵在芜湖迎敌抵抗,双方激战,张弘范迂回击败宋军。张弘范挥军沿江长驱直抵建康。
至正十二年五月,元世祖遣使告诫征南之伯颜,毋轻贪进,应稍休整,待命前进。张弘范给伯颜说,今敌气势已衰,我正因乘破竹之势连续进攻,舍此无他策略。伯颜认可了张弘范意见,边回禀元世祖,边继续推进。
蒙古大军进至瓜洲,分兵建寨,占据要害之地。他和蒙军另一路元帅阿术配合,击败南宋扬州都统姜才所统领的两万多军队,斩首万余级。
宋枢密使兼统兵元帅张世杰和大将孙虎臣等,率水军于焦山与蒙军决战,张弘范故伎重演,率军从旁侧击,击溃宋军,“夺战舰八十艘,俘数千人”。战后张弘范再被擢为亳州万户,被赐名“拔都”。
扬州瓜州战后,蒙元与南宋的大战进入决战阶段,
张弘范随元中书左丞董文炳,由海道与丞相伯颜会师于南宋都城临安。
蒙元大军进抵临安城近郊,南宋皇帝上表请降,对元世祖以“伯侄”相称。张弘范率领大军进入临安城。当着南宋朝臣列举南宋之罪,强令朝臣俯首屈服。过了一年,张弘范又镇压了台州的抗元暴动。
至元十四年,张弘范班师北还,被授为“镇国上将军、江东道宣慰使”。
六、“汉人素来不统领蒙古军”
十五年,南宋宰相张世杰在东南海上立广王赵籨为帝,闽、广皆起兵响应。张弘范奉命讨平,被授“蒙古汉军都元帅”。
请看《元史—张弘范传》的记载,临行之时张弘范向元世祖奏道:
“汉人素来不统领蒙古军,请委任蒙古臣中可信赖者为首帅。”很明显,此刻已经高居帅位的张弘范,依旧忘不了自己的汉人身份。
倒是元世祖说,当年攻破安丰后,你父亲建议留兵戍守,统兵元帅察罕不听。大军南行后安丰复为宋人占有,蒙军因此进退失据,此乃委任未赋与专权所致,今将此重任赋与你,希望你能以你父亲之心为心。元世祖便赐张弘范尚方宝剑等。
元军抵达到扬州,张弘范和弟弟张弘正以水陆两万南征,所向皆克,攻下三江寨后到达漳州,元大军扎营于东门,佯攻南门、西门,乘虚破北门,攻下漳州。从此沿海郡县纷纷投降。
至元十五年,1278年十二月,在广东海丰五坡岭俘获南宋丞相文天祥,张弘范要他行跪拜礼遭拒,元军将其押赴厓山,令招降张世杰陆秀夫。文天祥不屈坚拒,张弘范将其押送京师。
七、崖山之殇 痛彻古今
至元十六年正月初二日,张弘范率军由潮阳港驶船入海,准备围剿宋室。
通过俘获的宋军斥候军将领刘青和顾凯,打听到宋广王赵籨之所在。
十三日至崖山,宋军千余艘连锁战舰停泊海上,元军火攻未遂,张弘范经过观察发现。崖山东西对峙,北边水浅,大船非乘潮而不可进。张弘范令水军由山之东向南入大洋,绕行逼近宋舰。张弘范祭出最凶险的一招在于,发现宋军汲取淡水的通道后他果断出兵截断使宋军陷入无水绝境。
张世杰有个外甥,降在张弘范军中,张弘范三次拍这个外甥去劝降,张世杰坚辞不肯。
二月初四日之前,张弘范布局包围海上之宋室残余,二月初四即将总攻,有元将再提出先用炮轰,以打乱宋军部署。张弘范摆手制止,他认为火起则敌舰散,不如近战围歼。二月五日,元军兵分东南西北四路,张弘范自领一军,各军相距一里多远,张弘范号令众将,战役开始宋舰必乘潮东逃,全军以我奏乐(而非擂鼓)为准出战,各路军务必火速聚歼,不使漏网!违令者斩!
元史记载,在张弘范作乐声中,元军李恒一路不进反而顺潮而退,宋将误以为对方是在设宴因此放松了警惕。张弘范指挥水军勇往直前,在接近宋舰时突然弓弩炮火交相发射,顷刻间击毁宋军七舰,大宋二十万军大败。“宋臣抱其主赵籨跳海而死”,张弘范“获其符玺印章”。张世杰率残部逃向交趾,遇大风船坏倾覆,众人淹死于海陵港,“其余将吏皆降”。
张弘范在崖山南面刻石记功而还,勒石即——
“镇国大将军张弘范灭宋于此”。
八、不是结局 五个基本事实
张弘范是汉人毋庸置疑,他自己永远也没忘了身份;南宋灭国张弘范立下头功,因此说“镇国大将军张弘范灭宋于此”甚至“宋镇国大将军张弘范灭宋于此”并不为过;“崖山之后无中国”之说别有用心,日本当年侵华,就搬出过这种“亡国灭种”论调以图分裂中国;文天祥依旧是我们中华最伟大的民族英雄之一;元朝是中华大一统国家的重要一环,没有元蒙,西藏、台湾还有蒙古以北广大领土还不知道“鹿死谁手”。
至元十六年十月,张弘范引兵还朝,元世祖在大都内殿赐宴犒慰。但是不久,张弘范突然病发,经御医多方诊治无效,年四十三岁而卒。朝廷赠“银青荣禄大夫”、“平章政事”,谥“武烈”,后加赠“推忠效节翊运功臣”、“太师”、“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齐国公”,改谥“忠武”。后再加“保大功臣”、加封“淮阳王”,又改谥“献武”。身后可谓极尽荣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