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张菁 张翀
长江与汉江在此交汇,东湖与沙湖遥相守望。武汉,这座以水为脉的“百湖之城”,总在潮起潮落间见证历史的奔涌。
1926年到1927年,工人运动的浪潮在此达到高峰——中华全国总工会以武汉为中枢,指挥全国工人运动。工人运动第一次形成全国规模、此呼彼应、奔涌浩荡的壮阔局面,走在了全国反帝反封建革命斗争的最前沿。
眼下,2025年湖北省暨武汉市双“百千万”劳动和技能竞赛刚刚启幕,将力争在重大项目建设、核心技术攻关、绿色低碳转型等领域取得突破,助力湖北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
时空交织中,变的是“主战场”,不变的是工会组织奋楫争先的“弄潮”实践。一条清晰的主线贯穿始终:工会组织在党的领导下,组织动员全国职工围绕党的中心任务攻坚克难,以工运力量推动历史车轮有力向前。
潮起江城
“武汉居天下之中,八方绾毂,九省通衢。”
今春3月,本报记者走进汉口中华全国总工会旧址纪念馆,探寻中华全国总工会当年在这座城市留下的足迹。这句刻在纪念馆序厅的开篇语,恰是工人运动走向武汉的生动注脚。
1926年秋,北伐军攻克武汉三镇,革命势力发展到长江流域,武汉亦成为全国工人运动的中心。随着革命中心北移,中共中央机关迁汉,中华全国总工会果断决策:迁址武汉!
1927年2月11日,中华全国总工会正式迁汉。彼时的汉口友益街2号,汇聚了一批中国工人运动的杰出代表。
中华全国总工会迁驻武汉的第10天,1927年2月20日,即举行了首次执行委员扩大会议。会议通过了《全国工人阶级目前行动总纲》等30多个决议案,《总纲》提出了16条行动纲领,成为当时中华全国总工会坐镇武汉指挥全国工人运动的总纲领。
在纪念馆的展柜里,3本泛黄的小册子——《工会代表会》《工会基本组织》《工会经济问题》静静陈列。这3本由刘少奇于1926年12月撰写的著作,首次系统提出工会民主选举、组织结构和经济监督等原则和办法。这3本小册子成为当时指导工会建设的重要著作。
“刘少奇派陈赞贤筹建赣州总工会”“李立三签发全总驻川职工运动指导专员委任状”……纪念馆里的一尊尊铜像,生动复原了当时工会组织建设与工人运动的蓬勃发展。
“北伐军所到之地,工会组织的建立和工人经济、政治斗争的发展,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武汉市工运纪念馆管理中心展品保护与学术研究科助理馆员罗莹向记者介绍说。
中华全国铁路总工会、中华全国邮务总工会……这一时期,许多全国性产业工会也纷纷迁来武汉或在汉成立。彼时的武汉,工会组织如雨后春笋般迅速恢复和建立起来。从1926年秋至1927年夏全总在汉期间,武汉成立了300多个工会组织、发展了30多万名工会会员。从第三次全国劳动大会到第四次全国劳动大会,全国有组织的工人从120多万人增加到290万人。
历史的选择绝非偶然。从1927年武汉发展30万名工会会员,到当前用数字化手段推动高新技术企业广泛建会,历史与现实在此形成共振。在武汉金融街集团,“智慧工会”平台已实现工会主业“一网通办”、工会数据“一屏总览”、工会服务“一键获取”。
当工会传统架构遇上“数字技术+产业集群”的新格局,工会组织从未缺席,唯有让每个职工都找到组织“坐标”,工人阶级的航船方能勇毅前行。
薪火课堂
在纪念馆的展厅里,一张1927年的“工人运动讲习所课程表”引人驻足:
《工会组织法》——讲员:刘少奇,时间:八时;
《国际职工运动》——讲员:李立三,时间:三时;
《集会与讲演》——讲员:林育南,时间:六时;
……
这张泛着灰黄的课程表背后,是1926年底湖北全省总工会创办的武汉工人运动讲习所。
事实上,早在正式迁汉前,1926年9月,中华全国总工会已在汉口设立办事处,李立三任办事处主任,领导湘、鄂、赣、皖、豫、川等省的工人运动。办事处设立之初开展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指导成立湖北全省总工会。
“当时,工会组织迅猛发展,迫切需要大批工运干部,工人运动讲习所应运而生。”罗莹介绍说,党和工会组织对这所工人干部学校非常重视,许之桢担任讲习所所长,刘少奇、董必武、陈潭秋、李立三、林育南等都曾担任讲习所教师。
在这些党和工会领导人的教导下,学员们明确了开展工人运动的目的、意义,掌握了从事工人运动的实际本领。“这里走出的学员,后来大多成长为各地区的工运骨干。”纪念馆讲解员指着一份结业证书向记者介绍。
正是这种思想引领,让武汉工人在历史关口迸发出惊人战斗力。1927年1月,武汉工人有组织地走上街头,配合外交谈判收回汉口和九江英租界。“在这场斗争中,湖北全省总工会展现出极强的组织力与战斗力。”罗莹讲道,“这场胜利不仅是军事外交的成功,更是工人阶级‘听党指挥’的集中体现。”
当年一批批工人在这里完成思想淬炼,今日的纪念馆也已成为“全国职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纪念馆的二楼,一间20余平方米的培训室见证着跨越世纪的传承。
前不久,在这间刘少奇、李立三等讲习所教师授过课的培训室里,一堂生动的“中国工人大思政课”开讲。授课人是来自武汉轻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青年马克思主义宣讲员,学员是中国信息通信科技集团的职工和工会干部。
“在纪念馆的沉浸式学习,让我们更加坚信,工人运动和工会工作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参加学习的中国信科集团烽火通信公司工会副主席马守灏感慨地说,1977年,赵梓森院士在烽火拉出了中国第一根光纤,一代又一代烽火人接棒奔跑,努力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工会工作者也要做好传承,立足于当前的“智慧工会”平台,组织动员广大职工建功立业。
破浪前行
1927年,随着革命形势变化,在武汉,工运方针随着党的中心任务持续调整。
1927年4月,中共五大选举产生新一届中央职工运动委员会,通过《职工运动议决案》,提出“中国革命将要在工、农、小资产阶级联合政权之下,向非资本主义前途发展”;
5月,太平洋劳动会议在汉口召开,中国工会代表团与多国代表共商反帝大计,提高了中国工人运动的国际地位;
6月,第四次全国劳动大会号召发展“工农小资产阶级的革命联盟”,挽救革命于危机。
历史基因在新时代迸发出新活力,工会组织动员广大职工建功立业的阵地已经延伸到高新技术领域。
东湖高新区,又称“中国光谷”,是全国10家重点建设的“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之一。
在高新区内华工科技产业股份有限公司2024年的劳动和技能竞赛中,华工激光项目团队通过系统化改进措施,成功将激光器返修率从17.45%降至6.07%,年节约维修费超百万元。
“竞赛不是比速度,而是比谁能在核心技术上‘扎得更深’。”华工激光副总工程师程伟团队研发的IC载板激光刻蚀装备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攻坚突破的半导体晶圆切割技术能够为国内企业节约生产成本约30%。
“创新是一场没有终点的航程,我们将始终以工匠精神在创新之路上破浪前行。”程伟说。
当工程师们在实验室内攻坚克难时,他们无需为劳动保障而担忧。这份安心,恰是1926年武汉工人在劳资争议委员会的支持下,赢得10小时工作制的现代版写照。
1926年11月,湖北全省总工会成立劳资争议委员会,刘少奇任主任,李立三、项英、许白昊等任委员。
在劳资争议委员会的指导下,武汉店员总工会、湖北布纱丝麻工会、机械工会等工会组织为工人争取权益的斗争,均取得了胜利。武汉工人的工资普遍得到增加,工作时间缩短,劳动条件得到改善。
随着时代发展,工会的维权服务不断演化出更丰富的形态。
2011年,武汉市总工会推动签订全国首份餐饮行业工资专项集体合同。这份涉及武汉市45万名职工、近4万家企业的合同文本,是当时覆盖职工和企业最广的餐饮行业集体合同。“行业最低工资标准、职工工资增长幅度、工作时间,都破天荒地有了规矩。”武汉市商贸金融烟草工会相关负责人回忆道。
现如今,工会的服务载体在“数智+”的赋能下,又实现了服务效能的进一步跃升。
武汉市职工蔡先生刚刚完成一场心脏疾病手术,工会“一站式”结算系统已将其6.85万元的职工医疗互助金在医院结算时直抵住院费。工会的传统服务项目——职工医疗互助保障,在武汉已完成“一站式”结算改革,参保职工在定点医院办理出院结算时可即刻完成医保与医疗互助的同步报销。
技术在发展,工会为职工维权服务的基本职责从未改变。“只要职工有需要,工会永远是职工坚强的后盾。”这位负责人坚定地说。
走出纪念馆时,序厅墙上的介绍语再次吸引记者驻足,“中华全国总工会在武汉的斗争历史,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工人运动史上恢宏壮丽的伟大篇章”。
新闻链接:
永远跟党走 奋进新征程 庆祝全总成立100周年·足迹|百年工运,潮起珠江
永远跟党走 奋进新征程 庆祝全总成立100周年·足迹丨初心如磐 信仰如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