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回到顶部

风骚是什么意思在文言文中(文化典故|风骚)

100人浏览   2024-09-06 09:16:58

语出《宋书》。

原义是《诗经》中的《国风》和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的并称。

后用来泛称文学。

与之相关的诗词

《喜李馀自蜀至》作者 唐 贾岛

往来自此过,词体近《风》《骚》。

《论诗绝句》作者 清 姚莹

辛苦十年摹汉魏,不知何故远《风》《骚》。

《奉酬公素学士见招之作》作者 宋 苏舜钦

留连日日奉杯宴,殊无闲隙吟风骚。

延 伸

出于乌衣巷 提及风骚一词,一般会认为这不是一个好词。特别是用它来形容男性女性的时候,常常使人联想到放荡轻佻、卖弄姿色等。然而,风骚一词最早源于《宋书》,并与南京乌衣巷一位原来的“住户”很有关系。

大多数人对乌衣巷的记忆来自唐代大诗人刘禹锡的怀古七绝。“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如今这首诗刻在巷口左侧一块毛体狂草石碑上,许多人路过时偶尔会看看这块碑。

实质上“乌衣巷”这个名字蕴含的历史,至今大约已经2000年了。相传东吴孙权的军队着黑色军服,驻扎在秦淮河北岸以拱卫京都的营地称“乌衣营”,这就是乌衣巷的来历。东晋时期,乌衣巷因辅佐司马睿建立东晋王朝的宰相王导,以及谋划淝水之战大胜、中兴晋室的宰相谢安及其世族子孙,绵延近300年居住于此而声名远播,并留下许许多多兴衰浮沉、变幻无常的故事。

相传谢安的重曾孙谢灵运开创了山水诗派,其诗写得很有才气。《宋书·谢灵运传》记载:“自汉至魏,四百余年,辞人才子,文体三变……莫不祖同风骚。”即400多年来,文体虽不断在变,但仍以《诗经》的《国风》和《楚辞》的《离骚》为典范。赞美诗作“媲美风骚”,指文采斐然,是非常高的称誉。

拓 展

风骚一词来源于《诗经》《楚辞》,而在俗语中形容一个人举止轻佻风流也常用风骚一词,这个词义与《诗经》和《楚辞》并没有联系,而是与疾病有关,据云弓《七年之痒,多少风骚》一文考证:

风骚在现代汉语中有两种意思:一种是具有褒义的,形容一个人在某一领域取得了独树一帜的成就,比如:“独领风骚”等,其来源为古代中国诗歌经典《诗经》之《国风》与《楚辞》之《离骚》。

另一个词义则是有些负面的,形容一个人(通常指女性)在行为举止方面不够检点,在性倾向的表达方面不够含蓄。风骚的后一种涵义的来源,显然与《诗经》《楚辞》之类高雅的艺术扯不上关系,一般人也很难想象作风有点问题的风骚,其实来源于对疾病的描述。

“骚”作为一种病名存世的文献最早见于《山海经·北山经》:“其中多鮆鱼,其音如叱,食之不骚。”由于文献的散佚,人们对“骚”病一直缺乏准确的注释,好在近代很多出土文献给了我们一个明确的解答,如睡虎地秦简中曾记载:“诸侯不治骚马,骚马虫皆丽横厄……”这里的“骚马”指的是患骚病的马,而骚马虫就是骚病的病原体,其实就是疥虫,也就是我们今天常说的疥疮。

关于骚病是疥疮的这一解释,在张家山出土的汉简中有更明确的记载:“身病痒,脓出,为骚。”骚为疥疮,其最典型的症状就是痒,后来,骚字的这一含义逐渐被“瘙、搔”所代替,出现了“瘙痒”等词,而作为本词的“骚”与痒的关系逐渐被人们遗忘了。

“骚”就是疥疮,就是身上发痒,而“风”与痒的关系就比较明显了,现代汉语中仍然有“风疹”一词。风与骚作为疾病都有一种痒的症状,人痒了就忍不住要动手抓,一动手抓就会出现搔首弄姿、挤眉弄眼等效果,自然看起来就不太正经,因为古人是非常强调人的姿态的,讲究人的坐、立都要稳重,不能乱动,而乱动之人不符合传统的礼数,渐渐的,人们就将风骚人抓痒痒时的肢体语言与人的作风联系起来,于是风骚便有了俗语中的后一种含义。